返回第三百三十六章 铁与血(第3/4页)  宋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海中也使用了这种船只。

    不过以宋朝良好的造船底子,再加上王静辉所提倡的海外运输。在楚州、杭州的制造船坞中(宋朝已经开始使用船坞,最先开始的时候是为了修复海外朝贡的一艘龙船,只可惜这种技术在当时推广起来太过漫长,本书将船坞的出现时间提前了四五年,并且一开始出现便全面推广),已经出现了两万石甚至是三万石级别的巨型航海怪兽。正是有这种在这个时代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举行船只,王静辉才能够在事先向河北运粮的过程中,成本降低了不少──尽管这样的船只制造费用让人几乎难以承受,但在不惜一切代价并且稳坐大宋第一富豪的王静辉眼中,制造这种巨型船只所花的代价是非常值得的,他心中只有不满足──他希望能够有载重量更大的船只,可惜这个时代的造船水平也就到这里了,他需要时间来等待造船技术上的突破。

    王静辉从南洋诸国运送粮食的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他可不像其他的大宋商人一样,只有在宋境内粮食涨价的时候才会从国外运粮,粮食是一切的基础,尤其是他知道宋朝大小灾害不断,有了粮食说话的时候才会口气硬朗。大张旗鼓的海运并不惹人注目,毕竟除了几个重要的港口明显的变得繁忙起来之外,在外界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反响,但是粮食却以最快的速度从密州上岸,经河东路和河北路输送到陕西。

    西北。白池城。

    富弼在种谔、杨崇岳、无心、王顺地陪同下站在白池城前,在他们的前方是西夏的使臣,今天是他们接收西夏战争赔偿的日子,这是王静辉向皇帝赵顼进策的一部分。在和阿里提的谈判中,大宋向西夏索取了大量地财物、马匹、牛羊牲畜、粮食等物资做为不攻打西夏的代价,并且每年西夏还要向大宋进贡钱十万贯、马一千匹、牛羊五千头的“岁币”毫无疑问。这个条约对西夏来说是极为苛刻的,在大宋十万贯钱可能算不得什么,但对于西夏财政来说就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了。

    虽然阿里提也曾对此据理力争过,并且愿意在战争赔偿上作出一定让步,但王静辉始终都没有松口──在他看来哪怕这此和谈只是一个针对西夏的圈套,但他也要出这一口气──在几年前宋朝财政并不是好的时候,尽管数十万贯的辽夏“岁币”与每年数千万贯的大宋财政收入相比并不算什么,但它所带来的屈辱却让所有地宋人都感到无地自容。王静辉在后世读书的时候也对宋朝的这种行为感到不解。尤其是在襢渊之盟的时候,宋仁宗要求的谈判底线居然是岁币三百万贯。好在使者被当时地宰相寇准所要挟,要是超过了三百万贯寇准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干掉他,这才使对辽岁币维持在三十万贯。王静辉实在不能够想象若是每年给辽国三百万贯,那大宋是不是会在十几年内被辽国灭国。

    王静辉也仔细的思量过,重要的并不是岁币本身是多少。现在的大宋只要不刻意的去糟蹋,每年地财政收入盈余是极其可观的,几百万贯是正常水平,随着西夏的末落,每隔两年大宋财政又可以额外地省去三千万贯的西北特别军费。无论大宋将这笔钱用在什么地方,总比用在无用的军事征伐上要好的多。

    岁币的关键是“自信”──宋朝可以通过战争报复的手段来将这段屈辱的过去用血来抹去,既然敌人可以用手中的铁与血将这种屈辱加之在大宋的头上。为什么大宋不可以反过来用同样地手段来报复对手?!今天对西夏只是抹去了十七万贯的岁币,反而让西夏交给大宋十万贯的岁币,明天是否也可以通过武力手段将辽国的三十万贯岁币给抹去,甚至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

    太祖太宗皇帝兄弟两人在对外军事上的失误使得大宋百年来避实就虚,甘愿做缩头乌龟,这种心态不仅仅深深的种在了大宋的统治高层心中,也同样深刻的影响着大宋的士人阶层。王静辉就是想要通过铁与血的“陴斯麦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