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三十六章 铁与血(第2/4页)  宋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样,在析津府的一处官邸中黯然长逝,他心中有着太多的心愿,对于他的病逝,王静辉在得到确切消息后,心中也没有什么波澜──在这个时代,宋辽两国之间都有着众多有识之士意识到本国所出现的问题,就如同十八世纪末期的东亚一样,中日两国也都有不少远见卓识的人物,他们也都曾为自己的祖国而努力过,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幸的是日本人走在了前面,但是在这另外一个时空中,有了王静辉这一意外因素,大宋却走在了辽国的前面,王静辉希望这种领先一直能够持续下去──不仅仅在这几年,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希望能够持续永久!

    对于萧佑丹最后一封信件,萧皇后非常重视,将这封信安全的转呈给皇帝耶律洪基,不过萧佑丹并不知道,此时大宋和西夏达成和平协议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大定府的皇宫中,这封信在耶律洪基看来已经是形同废纸──其实萧佑丹的幕僚萧博文也在他病重的时候知道了这个消息,但看着已经病的不成样子的萧佑丹,他实在不忍心将这个消息告诉萧佑丹。

    在几年前,无论是辽国和西夏想要获得大宋的情报是比较容易的,尽管这些情报中所包含大宋统治高层之间的消息比例非常小,但要想刺探一番还是非常有把握的,但是现在这几年,想要获得有价值的情报难于登天。辽国和西夏地官方机构大宋是不会去动的。但民间的商行或是其他所发展起来的情报网络,基本上都被大宋的皇城司一网打尽。因为有情报局的存在,辽国高层人物身边也都有大宋高级情报人员身影在煽动,尽管皇城司在国内差不出什么来,但可以根据从辽国返回地情报顺藤摸瓜找到辽国在大宋的情报网络。

    在王静辉的眼中,辽国的官方情报机构主要是以萧佑丹在汴都辽国使馆为核心所建立起来的。手段还停留在金钱美女的水平上,如果他要是萧佑丹的话,那所花费的功夫肯定不在这上面──搜集一个人的隐私更容易控制这个人的行为,至少他指示辽国地大宋情报人员便是这么做的,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辽国与西夏在汴都的情报网被破坏的不成样子,这正好有利于掩护宋朝军队和军事物资地调动,所有参与灭夏战争的部队都尽力从各个道路从自己的驻地出发向西北陕西四路聚集,而军事物资则通过这几年来由西夏俘虏所修建的三条主要官道,使用牛车、马车运往西北。值得一提的便是大宋地海运在南粮北调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以京杭大运河为核心地宋朝内河漕运体系根本无法满足这种大规模物资调动,尽管经过了历代宋朝皇帝的不断巨款修整。但汴河的运输量也仅仅能够满足日常向汴都输送物资量,若是战时的时候只能够严格审查,将民用船只摒弃在外。沈括所主持的汴河疏浚工程再一次的提升了汴河主河道的运输能力,但面对庞大的运输船队也只是杯水车薪,这也不能不让王静辉感叹宋朝贸易的强大。

    显然若是如此这么做地话。不要说残余在宋境内部的辽国和西夏官员会敏锐的认识到这是宋朝在为战争做准备,就是宋人自己也会清楚国家要打仗了,这显然会暴露宋朝高层想要突袭西夏的本意。在这个时候海运便第一次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大宋运输舞台。

    宋朝的海运途径完全是王静辉所一手设计的──从南至北,以泉州、福州、台州、杭州、苏州、扬州、楚州、海州直到最后的密州,其中只要将粮食运往楚州、海州和密州。在陆路上自然会有交通要道进行下一步的陆路传递运输,目标或是只想汴都开封,或是直接通往河北诸路。

    宋朝在以前的内河运输中已经使用了万石级别的航船。这种航船的载重量约合五百多吨,在后世可能算不得什么,但在王静辉所处的宋朝,那便是庞然大物了,只可惜由于吃水太深,这种航船也仅仅能够在长江主干道上航行,用以担负来自四川到杭州、扬州的运输任务,再就是在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