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七十三章 奠基(第1/4页)  宋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福宁殿议事结束了,虽然大宋君臣对王静辉的威慑政策心中还是有些不踏实,但左思右想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最主要的是向河北派遣军队并汪是皇帝赵顼说派就能够派得了的——大宋调动军队进入河北这势必会引动辽国的注意力,到时候大宋倒是成了要挑战争的一方了;另外明明知道河北诸路要有旱灾和蝗灾的发生,还要向那里派遣军队,少了不起作用,多了又会增加当地的负担,况且大军一动,朝廷的财政就要亮红灯了。

    万般无奈之下,大宋君臣找不到能够比王静辉方案更好的解决办法,便决定暂时采用驸马的威慑策略,皇帝赵顼给镇守在河北大名府的韩琦密诏已经发出,密诏的内容也是王静辉从旁帮助敲定的。因为再过两个月便是耶律洪基的生日,大宋和辽国都要互派使臣,显然这么重要的活动所派遣的使臣级别将会很高,王静辉打定主意,不管来的人是魏王或是太子一方的人,都要让韩琦策划几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演习的主角自然是最近几年新装备在河北守军中的大威力火器。

    在保安城之战中,事先为了防止辽国人趁火打劫,所以事先早就在河北囤积了一批火器,加上常规补给,河北的火器储备已经达到了自大宋立国以来的最高峰,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御史台的注意,御史们都准备磨也霍霍来弹劾韩琦了,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韩琦在保安军之战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大胜,按照传统惯例韩琦应该回到汴都开封的,不过皇帝赵顼因为韩琦年龄太大,也怕韩琦留在汴都会给变法派带来麻烦。所以破例安排韩琦回到自己老家去养老。韩琦虽然镇守河北,以他的声望万一辽边有事,他肯定是河北军政不二人选,现在他手中也有权力来使用火器,不过火器的造价实是在太高,这可不是弓弩所能比较地。他也想赶快降低手中的存货,但高昂地价格却不能让他下这个决心。

    其实王静辉知道皇帝赵顼对于这么大一批火器放在河北是不会安心的,在制定演习规模的时候,特意提出要消耗目前河北火器储量的一半,加上朝廷地日常补给,就算有事。到明年的时候韩琦也有足够数量的火器来对付一切情况。皇帝赵顼看了看王静辉所安排的演习规模,嘴角动了动,但是也没有多说,毕竟以现在河北火器储量的一半来演习白白用掉,那可是一大笔白花花的银子,若是卖到高丽去,那大宋可就要发上一笔了。

    韩琦在河北接到皇帝赵顼地密诏之后,也很快做了答复。“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当西北控御之地。事当一体”,建议在这一地区“籍民为兵”,以为义勇,凡主户三丁选一,六丁选二,九丁选三,于手背刺字,农闲教习武艺。战时防守城寨。征集义勇,既加强了边防军事力量,又可减轻冗兵之费效果很好。

    王静辉知道韩琦这是采取虚张声势的计谋,要是真的让韩琦这么干,那恐怕河北、河东、陕西三路“籍民为兵”下来恐怕数量不下三十万,这确实能够起到恐吓地作用。而司马光则认为这只能欺骗一时,而且庆历年间征兵戍守边地,已经把老百姓吓怕了,并且还亲自写信相讯,韩琦的答复是不会让老百姓去戍边。

    不管怎么样,韩琦的策略是有效的,不过司马光的顾虑也不能忽视。王静辉则是在韩琦和司马光的基础上,取消了这些“籍民为兵”手上地刺字,但要加强三路百姓的军事训练,而且在演习过后把这个消息透露给辽国使者,以作震慑之用。

    宋朝军制中,入军籍要在额头、手背上刺字,寻常方法根本无法抹去,只有用内部特殊的密药才能够消除,这也是防范逃兵的重要手段,王静辉读过《水浒》,书中宋江就是要千方百计的抹去额头上刺字,而仁宗时代的狄武襄因为立下绝世军功,所以仁宗皇帝想要给他抹去刺字,狄青大义拒绝了也堪称一代佳话。

    王静辉建议加强训练是为了恐吓敌国,但反对刺字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