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二章 杀心(第3/4页)  宋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因为修建这条大道的时候使用的战俘兵。换了驸马地话便是:“用了也是白用,只要负责喂饱他们,朝廷权当用三万人两年的伙食来换取一条大道,这买卖便宜!”现在王安石和司马光则深刻体会到这么一条路对西北的重要性,换做是两年前,就是朝廷想修这条路,也拿不出这么多的资金来,当初驸马一力主张不归还俘虏用来修路,到现在看来是最好的办法,这确实对大宋极为有利。

    也正是王安石和司马光等人体会到这条路的便捷,间接影响到许多有远见卓识官员的意见,对待关于西夏催还俘虏地问题上,都纷纷开始掉转矛头,虽然口头上还是煮熟的鸭子——嘴硬,但在立场上有了根本的变化,王静辉心中也在暗自偷着笑。

    在宋朝,为了弥补自己在军事上缺少马匹对抗敌国骑兵的问题上,他们非常注重在边疆植树来降低对手的骑兵攻势,这在河北诸路与辽国接壤的边境有着相对茂密的森林并且严禁当地居民砍伐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在自然植被问题上,来自后世时空的王静辉自然非常重视,他在屯田章程上非常郑重的提到关于植树的问题,要求屯田士兵不能砍伐山坡林木,而且要在自己的屯田土地上每年栽种不少于十棵榆树或是其他树种。毕竟西北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现在的年份有处于干旱高发期,大力提倡栽种榆树的原因不止是出于环境植被的考虑,更因为榆树--宜搜小说--了。

    王静辉在家中除了陪伴自己的妻子和不满半岁的女儿外,便是在书房中对大宋军制改革进行设想,因为厢军屯田是不会分散王安石多长时间精力地,而且时间越长,西夏那边梁乙埋兄妹的势力就会逐渐的占上风,西夏内部的内讧也会逐渐消除。

    像西夏这样还处于野蛮半奴隶制的国家,他们并没有摆脱游牧民族的特征,要聚集军队打仗还是远比大宋利索的多。只要没有严重的内讧,他们的军事力量恢复地速度还是非常快的,毕竟是以骑兵作战为王的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在军事上占有很大的上风,尤其大宋缺乏马匹,更是占有很大的优势。算起来不会超过三年,大宋的西北又要战云密布了,大宋不仅要有最先进的武器,也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军事制度才能实现王静辉对皇帝赵顼七年扫平西夏的承诺。

    王静辉要提前把大宋军制改革的框架想出来,这也是用来阻击新法地第二条防线。其作用不仅在于牵着王安石的鼻子走,还要实现大宋强军的梦想,后者极为关键,尤其是要增强大宋在西北的军事力量,因为王静辉扫平西夏的后勤和给商人地利益承诺——厢军屯田可就在西夏人的鼻子底下。他可不想自己忙活了半天给党项人做嫁衣,解决的办法也只有一个——两国只有用刀剑来说话,胜者才可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继续发展!

    对于军事制度的改革,王静辉必须要靠盟友,而现在就任大宋军事参谋总部的参谋总长郭逵便是他的最佳盟友,郭逵在陕西四路做过宣抚使,干掉夏主谅祚他功不可没。并且还和陆诜在内地西北将领关系非常不错,最为关键的便是郭逵不仅和王静辉关系够硬,还对大宋现有的军事制度了如指掌,这好用来给王静辉做参谋。

    事实上,王静辉虽然在原来的时空中读过不少关于宋朝的书,而且在这个时空中也生活了很多年,但不要说对宋朝的军制有所了解,就是对于大宋军官的那些官职都搞不清东南西北,这也不能怪他,大宋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其官职制度实在是太混乱了,搞得像一锅粥一样,若不是军中人,不要说对军队的编制和组成说清楚,就是那一串官职就能够把你给弄蒙了。(至少戒念看了许多书,对宋朝的官职还是很晕!)

    不过好在有郭逵在,这家伙对几年前王静辉在关键时刻说动当时的皇帝赵曙和一干大臣,给身在困局中的他拉了一把,免得自己被迫离开军事岗位,这以援手到现在郭逵还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