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七章 十里送行(第3/4页)  宋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名,结果才发现这个时候用小王驸马命名的建筑在楚州已经烂大街了,不过这绝对不会难道受过王静辉恩惠的楚州百姓,最后便决定用给王静辉立生祠,供奉长生牌位这样的举动来报答他。

    奏章最后还是传到了王静辉的手中,他有些神色复杂的说道:“各位百姓,大家的心意本官心领了,本官在楚州不及两年,所做的事情都是一个大宋官员的本分,大家都不必为此介怀!”

    人群中走出一个八旬老者,在旁边一个青年的搀扶下走到台阶下说道:“驸马不必推辞,这不过是楚州百姓对大人的一点心意,与驸马在楚州为百姓所做的相比,还差得远呢!大人若是不离开楚州就好了,但楚州百姓心中也知道大人有鲲鹏之志,胸中自有一篇治国平天下的锦绣文章,大人乃是神仙下凡来助赵宋官家中兴大宋的,岂能留在楚州一隅?尽管如此,还请大人向圣上转交这份奏章,这是楚州百姓唯一能够回报大人的了,万望大人莫要推辞!”

    这个老人说完后,身后几百百姓齐声说道:“万望大人莫要推辞!”

    王静辉此时心中觉得有一种很令他发酸的东西堵住自己的心口,让自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旁边的薛向之靠近他说道:“大人,既然是楚州百姓的心意,你不妨收下!不过这本奏章如果让王大人呈送圣上,按大宋律例终究有些不妥,本官还是楚州的通判,这本奏章交由本官来转呈送给圣上,如何?!”

    薛向之在楚州为官几年,楚州百姓对他也不陌生。虽然他不像王静辉那样这么有能力。但也是清正廉洁,在楚州的官声也是非常不错了。他出面便是给两边都解了局。薛向之在这里给前来的百姓保证要把这份奏章呈送皇帝后,这些请愿而来地百姓才开始慢慢散去。

    回到府内,薛向之和王静辉走在一起,王静辉突然停下来对他说道:“薛大人。把那道奏章交给本官来处理吧!”

    薛向之笑着说道:“大人,要是你自己来送这份奏章,终究是有违大宋律例地,到时候肯定少不了御史谏官的弹劾,这种事情还是交由本官来做吧!”

    王静辉坐在一个石墩上说道:“庆云兄误解我了!本官在楚州为百姓没有做多少真正地实惠事,心中惭愧万分,实在是当不起百姓如此对本官。本官不过是想将这本奏章留在身边,每当懈怠之时便拿出来以作鞭策!”

    薛向之收起了笑容,对他说道:“大人之志实非下官所能比及,不过下官也是认真的。这道请愿奏章是楚州百姓呈送给圣上的,交到下官手中,下官便要行使那通判之责,否则有何面目去做楚州的父母官?!大人,此事就这样安排吧,明日大人就要上路赶往楚州北上汴都了,圣上那里还在汴都等着大人呢!”

    王静辉看薛向之这么回答,也知道从这个木头疙瘩手中要出奏章是不可能了。便放下这件事,把所有官员召集在一起开会,尽快地把自己在楚州这里的事务安排妥当,好正式把楚州军州事的职权交还给薛向之。

    翌日,王静辉登上了吕先云的战船,他准备从水路坐船到楚州城。然后直接继续乘船北上回汴都,正好顺道把一直停靠在阜宁港的那四艘装满黄金白银和各种从高丽、倭国带回来的珍奇之物的战舰一同带回汴都。

    天才刚蒙蒙亮,王静辉、薛向之等人便早早的登船启航驶向楚州城了。在船头看着一个阜宁港新城沐浴在初生的朝霞之下,王静辉的心情显得格外舒畅。正当他在船头欣赏日出地时候,旁边的薛向之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大人,看看河南岸!”

    王静辉回过头来一看:只见前方一两里地的地方,河岸大堤上密密的站着人群,看上去岂不是有万人?难道阜宁港里面的居民都跑出来了吗?!他知道这些站在河南岸大堤上的人都是给他送行的,远远飘过来人们地呼唤声。

    等王静辉的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