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3节平西2(第3/4页)  攻约梁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父子皆在军中冒险,万一这谁受得了?儿子年轻的要拼前途不得不从军。老伴?这把年纪了,还年轻人一样热血拼个什么?一身伤病,冒险辛劳一生,也该歇歇了不是。

    唐斌和母亲一起夹击老爷子。

    唐父呢,性子固执又忠诚大宋,虽然架不住儿子老伴一齐上阵坚决劝说,甚至他瞅着就是顺眼满意的儿媳妇也破例开口掺和这种家事说:她太担心爷俩打仗出意外什么的,唐斌是没办法,老爷子就不必让家人担这个心了吧但唐父不服老,心动下却太留恋为之奋斗了大斗辈子的西军,实在舍不得离开这个熟悉的集体,犹犹豫豫始终不肯吐口下转业决心。

    最后老太太怒了,私下里揭了老伴的面子:“咱儿子才当了几年兵?才二十岁啊就官比你高,权比你大,名望更是比你强不知多少倍,军中谁不夸好看好他?你说说你个老东西奋斗到现在也没个名堂,还逞强在军中混个什么劲?丢不丢人呐?”

    一发狠就说了更狠的:“你若在这事上老顽固再让俺屈顺着你。俺就让儿子把你调到他手下听差。老子恭敬听从儿子军令,俺看你这张老脸还往哪搁?看你还怎么仗着儿子的能耐到处吹牛享受别人羡慕夸赞的荣耀。”

    这一下是真正击中了老爷子的软肋了。

    但不服。

    儿子孝顺懂事,不可能那么干。

    老太太这个怒啊,“老东西,你死脑筋还来劲了,没完没了了你?”

    “儿子是俺生的,俺一手拉扯大的,最听俺的。军上的将主也指定听斌儿的要求,不会顾及你个没出息也没不大用的老东西的面子。你若不信。这就叫儿子把你弄到他手下,到那时候你可别怪儿子不孝不尊重你。”

    “在儿子手下,你起码能多得些关照,少干那些乱七八糟的正经人没人愿意干的苦差使不说。也少上阵打仗的凶险。这就是孝顺懂事。你若就是不肯转业,就是不顾及俺们的担忧,就得继续当兵为西军卖命,那你就必须在儿子手下干”

    然后,老头一看老伴真和儿子说好了,儿子确实在此事上只听他妈的,眼见丢人就要成现实了,他最后只得破天荒第一次屈服了家人的意见不情不愿地退役了。有唐斌的面子和名望在,所部西军出面,又有赵公廉布置在朝廷的暗手小小使权暗中推了一把,唐父就这么没一退到底直接退休,而是当了个他愿意干的内陆州级捕头,副职是轻省少操心少担责。

    可惜,老爷子退了这一步,就不会再肯退了,继续忠诚为大宋效力,眼见是准备效死而后已。到了要撤离大宋的这个节骨眼上,唐斌就难办了,根本不敢告诉父亲沧赵的真正底细,不能说咱们一家这就移居海外当海盗从此逍遥生活的事。

    他太了解父亲心中坚守的君君臣臣忠孝节义那一套信念,亲耳听过父亲敬重肯定赵公廉的才华和沧赵家族的伟大贡献,却也听到父亲不止一次批评沧赵及赵公廉作事太强硬太不守规矩c恃功跋扈c恃宋江山不可缺的这个节点耍赖逼迫君王至尊低头扫尽朝廷的威严无君无父的言辞和行为。唐斌无奈只能以他向军中请假的借口想先把父亲一并带到梁山。

    但唐父以国难刚过风波仍存时局混乱需要他这个捕头维持治安安定人心的伟大理由推辞了。

    家事为小,再大也是小。国事为大,再小也是大。

    为臣子者,在国难时不竭尽全力报效国家,还有什么资格当官?有那个脸吗?还配当什么大宋子民

    忠君爱国,死而后已。这是为人的本分。

    唐父还由感而发:“若是我出事了甚至死了,却正赶上国家有难需要你出力,我儿,你记住一定要先国后家你若不这么做,为父的即使是在阴曹地府也不会原谅你”

    这就是儒教教化影响出来的真正君子忠臣。

    可惜,象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