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六章 河堤与腌肉(第2/3页)  岳飞之血战中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就预料到了将会发生的大饥荒和流民潮,所以未雨绸缪,早早就在应天徐州曹州三地大力推广腌制食品,把食盐的价格压到低低的,直接让几家私盐走私商破产,也让普通百姓终于像富人一样,开始成缸成缸地买盐,并把河里打来的鱼捉成腌鱼,把家养的猪肉做成腌肉,把各种野菜野果也做成了腌制品。反正只要有吃不完的东西,不管适不适合做腌制品,全部都被做成了腌制品。既然岳帅说了,只要有吃不完的腌制品,应天商会和徐州商会都会全部用合适的价格收购。所以百姓们全都迸发出十分的热情,把黄河淮河和八百里梁山泊的鱼几乎打了个净光。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岳飞作出的这个决定。但在今年的流民潮出现之后,无论是商人还是百姓,无不佩服岳飞的先见之明。

    其实岳飞是把腌制食品给应天徐州曹州三地的百姓准备的,但他低估了黄纵石不遇的施政能力,也低估了皇宋百姓的勤劳。老人幼童在家侍弄田地,壮劳力或加入护民军,或去各个作坊里作工,既给家里省饭,也能挣工钱,结果就是到了过年时,这些被赵构盘剥极惨的乡村全都恢复过来。

    有了足够的小麦和大米吃,百姓们就对这些咸得要命的腌肉有点吃不顺口了。于是纷纷把多余的腌肉卖给各地商会。本来还担心商会不收,结果商会是有多少收多少。百姓一边窃笑,一边继续大做腌肉。反正盐价贱如土。去河里打几十斤鱼,做成腌肉,就可以给自家的孩子添件新衣裳,何乐而不为呢?

    应天百姓嫌弃的腌肉,在流民们眼里,简直就是天赐圣物。这些晒干的鱼肉猪肉,吃到肚里,既耐饿,又可以省掉买盐的钱。要知道不在护民军辖区里的流民可享受不到低廉的盐价。光是省掉的盐钱,一个四口之家一年也可省出两吊钱。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都是不会坏的。买上几十斤,省着点吃,差不多能吃到年底。至于腌肉不好吃,嘿嘿,咱们可不是应天徐州曹州三地的百姓,那里是龙兴之地,吃喝不愁。至于咱们这些流民哪,有口吃的就要谢天谢地了。

    正因为这个原因,各地商会里堆积如山的腌肉不过一个月竟然全部销售一空。虽然绝大多数流民都选择了賖帐,但商会才不担心到年底收不上来款子。不只是这些商会有护民军作后盾,也因为皇宋百姓的契约精神极强,极少出现赖帐的情形。

    有了足够的盐分,流民们也渐渐恢复了精神力气,纷纷把家中的田地交给老婆孩子,三五成群地涌向汴梁洛阳去做工。洛阳和汴梁虽遭金兵洗劫数次,但基础还在,护民军进驻之后,凭借良好的军纪迅速稳住了民心,也给商家带来了信心。顿时蛰伏的本地商家,携财而来的外地商家,再次把各色作坊开了起来。特别是黄纵从应天府赶到汴梁担任知府之后,更是直接加快了汴梁的恢复速度。不过一个月,所有荒废的作坊已经有小半开工,没有开工的也早被人买了下来,正在加紧整饬。

    这些作坊都需要大量青壮作工,所以距离近的流民们纷纷涌进城市。当然,在这些流民的务工潮之后,也有护民军宣传司的有意推动。

    岳飞和李八少黄纵等人都认为,一个国家的工商业越发达,从事工商业的人越多,社会就会越稳定。再加上汴梁洛阳本就是皇宋中枢,全盛时期,光一个汴梁城就有数百万人。所以不愁这些流民会让汴梁人满为患。

    进入七月份,随着江南粮商又运来近百万石粮食,压在流民头上的饥饿大山终于被挪开了。看到各地暗情司终于不再传来饿死人的消息,岳飞的心也终于安定下来。

    既然大饥荒暂时告一段落,岳飞又把目光转移到了江南的荆湖南路。在那里,恩师宗泽正和原河北西路招抚使张所一起,率领数万民军,死守长沙城,抵挡着钟相杨幺的大举进攻。暗情司的人不但混入了钟相杨幺的军队,还成功地潜入了长沙城,和宗泽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