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二十九章 转移(第2/4页)  宋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封和杭州的华蓥书院与西湖书院,这样面积极为广阔专门为学生运动提供场地的做法让众多商家都极为眼馋。可惜他们无论开出多么高的价格,王静辉都不会把这些场地卖掉,这也让当地的商家非常惋惜。

    尽管因为王安石的缘故,金陵学院在办学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可惜相对于王静辉麾下的两大书院来说还是差的远,无论在哪一方面金陵书院都无法和两大书院相提并论。两大书院就读的学生早就超过了令大宋其他书院想都不敢想的三万大关。经过四年的学习后,两大书院每年都会向外输出超过五千人的各类人才。虽然王静辉并不在乎在抡才大典中高中榜单的学生数量多寡,但是两大书院的学生非常争气,自王静辉和李慎连夺两届状元之后,这状元榜首的位置就在华英书院安了家,除此之外太学和进士的入取率在两大书院也是非常高。

    王静辉心目中想要把两大书院办成接近于后世超级大学的想法在他无尽的下,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尽管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的制约,但在王静辉的心中,这不过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两大书院每年向大宋提供的五千多毕业生员,其各自都有出路。医科的毕业生最多,但是有和大宋军方合作的军医项目,还有大宋正在日渐完善的疫病应急机构都急需大量的医生加入,照这个趋势下去,根据王静辉的估算至少十年之内就读医科的生员根本不用愁找不到出路。而两大书院培养出来的物科、数科、会计等专业的学生更是大宋商界所急需的人才。往往学生还没有通过最后的结业考试,都会被预定一空,而王静辉本来为自己产业培养的人才则处处受到其他大宋商家的挖脚。

    皇子赵熙在两大书院中也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书院中各种思潮很是新鲜。而他也去过金陵书院和白鹿洞书院等其他大宋有名的书院,但是这些书院的办学水平和王静辉旗下的两大书院相比相差得实在是太远了。

    由于王静辉通过报纸和办学来推广他的思想,所以在大宋士林中对“文明”等话题的探讨一直就没有消停过。尤其是在击败辽国取得长城以南的土地之后,各种思潮更是风起云涌争论不休。这也是自唐末五代到现在,中原王朝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做到大一统。对历史的反思在王静辉的引领下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争辩,而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的全文出版更是给这一运动提供了新的引擎。

    现在在大宋任何一个书院或是城市中的图书馆中,大宋的读书人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借阅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王静辉的《论文明发展》等书籍,由于这两本书代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观点,相对于旧派的《资治通鉴》而言,王静辉的思想更令现在读书人所耳目一新。欢迎访问沸腾amp;文学

    尽管司马光在朝中声望几乎除了王安石之外无人可比,但是作为王静辉的弟子,皇子赵熙更愿意接受王静辉的思想。虽然赵熙年龄还小,但是他却明白自己作为赵宋皇朝未来的皇帝,必须选择一条合理的治国道路。从表象上看司马光和王静辉的治国思想都是宽以待民,但是深究起来,尤其是谈论到皇朝更替,这其中的韵味可就值得琢磨了。司马光还是老一套的“天命”,皇朝的气数尽了便是该轮到谢幕的时候,另外一个皇朝将会取而代之。但是王静辉的著作中却隐隐否定了千年以来人们对王朝更替的看法。“天命”不足以决定王朝更替,更多的是百姓的取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王朝不仁,百姓自然要推翻它!

    王静辉没有胆大到公开议论朝廷和国家之间的区别,但是他却在自己的书中和对赵熙的教育中潜移默化这其间的区别。赵熙年龄还小,但却不同于同龄人,他很成熟。也许作为一个皇子所担负未来的责任使然,不可否认这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脑海中已经在思考这个帝国的未来——千秋万代、王朝永存!

    这是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