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八十一章 硫球(第3/4页)  宋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矿场!硫球的硫磺矿是军事物资是不在抵押拍卖之列的,但是硫球也有少数几个铜矿和铁矿可以拿出来交由商人来拍卖。这次战争的规模并不大,完全是由大宋水军独立完成,当然中间也从登州、海州选拔了正在进行跨海登陆作战训练的士兵来进行初步的验证,所以花费并不大。

    辽国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大宋灭硫球的背后意味着大宋某种意义上的转变,不过可惜的便是辽国内部的党争远比大宋要残酷的多。耶律乙辛也是一心将心思用在如何巩固自己权力而奔波,哪里有心思来对硫球的命运而操心?

    操纵舆论是王静辉最梦寐以求的,这一次为了平息天下对大宋征讨硫球的不满,报纸无疑充当了先锋的作用,他所不知道的便是正是这一次报纸在舆论上的诱导,从而开启了新一轮的天下征伐的闸门。历史上南北两宋三百年国祚,先后与辽、金、蒙元对峙,直至到最后顽抗蒙元近五十年才灭国,从而实现了统一的局面,在王静辉所在的时空中,尽管宋与汉唐明清同列,但实际上却从来没有完成过统一的任务,以致有些后世历史学家对宋朝能不能单独作为一个时代表示怀疑。如果不是因为宋朝的文治水平过高的话,它确实是没有这个资格的,至少后世大辞典后面的朝代附录表上,辽、金的年表和宋朝同列。

    王静辉来到这个时代后,终于有了形成蝴蝶效应地能力。大宋也从此彻底走向了另外一条发展道路。大宋灭硫球事件虽然在现在看来也许并不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事实上其影响力远不如宋灭夏对这个时代的人这么具有冲击力,但在长远看来却是开启战国时代的来临,天下终究因为一个接一个的不同的借口而发动战争从而走向统一。

    硫球灭国地战争投资行动自然不能少了王静辉的一份,除了占据数个产盐比较大的盐场之外,他最大的收获还是获得了数量惊人的土地。──足有七百顷之多。这已经是当时硫球可耕种面积的三分之一了(硫球当时的可耕种面积我没有资料,但硫球的人口稀少,再加上其可以一年两次甚至三次稻熟,估计农田并不是很多,再加上硫球的耕作水平比大宋落后的多,这个面积可以再次缩减),最可怕地便是这么多的田地可以在五年之内免税──这是同样获得农田的战争投机商人的回报标准,但是王静辉却可以做到十年不用上税,这也是得益于王静辉从来不把粮食产业当作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地原因。

    一眨眼间,王静辉在硫球最大的地主称号便由于其所获得的耕地面积给做实了。至于矿产他到没有什么需要,又了麻逸岛做后盾,可以预见大宋的矿山利润会进一步降低,况且这个行业敏感程度太高,很容易被牵扯上什么不利于自己名声的事情。不同于在西夏。在西夏收购矿山所得产出可以就地消化,而周边也不属于大宋地主要产矿区,从汴都向西夏的道路非常遥远,不要说是钢铁,就是粮食转运费用也是非常高昂。而硫球却无法在当地消化其所产出的矿产资源,它地销路只能够运回大陆,这还不如在大陆收购来的方便。况且走的是海路,万一发生不测就是血本无归,这个风险实在是太大,除非是贵重金属,否则得不偿失,因此他从在西夏收购了多处矿山后就不肯在硫球这里下手了。

    硫球划归到大宋成为大宋的正式直接管辖的领土后,在对外贸易上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硫球整个成为一个链状,北接倭国。南到麻逸岛,后世的台湾在这个时候便成为硫球南路。这样一来大宋海运对倭国的贸易就不用通过高丽进行转港贸易,另外为麻逸岛的矿产开发提供了一条更加便捷地航路──从麻逸岛出发向北到达硫球南路(台湾)然后转折向西可以经澎湖补给后直接到达泉州,这条航路的优势便是在于利用岛链缩短航程,增加了补给点减少了长途海运所冒的风险。而且经麻逸岛可以到达渤泥(今印度尼西亚),这样一来南洋的大门就整个向大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