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零二章 取舍(第1/4页)  宋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王静辉在培养接班人的方向上更加讲求实际,至少他认为一个人在这社会上首先要舒服,很难想象一个连三餐不济的人能够全心为自己的理想热奋斗,当然在生活中不乏一些天生为理想而奋斗的贫寒之士,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了范仲淹的,至少他王静辉不能。

    涅心也好、彦生也罢,这两个幕僚型的徒弟完全是走的苏秦张仪的道路,当然不同的便是他们有着深刻的国家民族观念──这个说法放在现在便是“华夷大防”。王静辉本身很讨厌这种完全追逐利益的人,不过也是敬而远之而已,谈不上有什么深仇大恨,但他不想自己的接班人过于耿直,把自己和对手都逼到一个退无可退的地步上,那剩下来的便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才是他最为反感的。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他还可以护佑自己的接班人,但要是他哪天不在了,谁来保护他们?这个任务就交给彦生和涅心来做,有他们两个人来做弟子们的大脑,加上这十二弟子从小在一起受苦受难非常齐心,等他们完全成长起来后,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

    涅心的这个计划让王静辉感到前途开阔了起来,虽然运作起来比较复杂麻烦一些,但中间回环的余地也比较大,以自己的影响力上下疏通一下成功的概率也是很高地。不过可能是自己开口一下子要扩招十万厢军把皇帝吓倒了,居然折腾了这么一帮人联合问讯,那这难度就有些高了。

    王静辉递给赵顼的折子其中大部分都是由涅心在河北做的功课,他虽然不明白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但旁边有的是人才来给他讲清楚,尤其是有李管事这个超级专家来辅导他。在给王静辉的这本资料中分析地是头头是道,不过王静辉并没有全盘照搬,里面的东西若是让皇帝和大臣直接看了,非重新补习一番数学课不可。就是连涅心自己也是非常痛恨数字和经济,他不明白自己的先生为什么对这两样东西这么在行,而作为先生的弟子在这个方面简直如同白痴一般?

    王静辉看到这本奏折在群臣中传阅了一圈后,便说道:“以现在灾区情况看来是用不着招收这么多的厢军的,招收厢军的第一步就是这两个月内,招收的数目在五万左右,以后随着灾害的影响力全部显现出来之后。将会再次扩招三万到五万,甚至……甚至更多!”

    “扩招厢军本无可厚非,以前也是这么做的,不过河北地粮食储备远还没有到这么紧张的地步,厢兵一旦入籍则以后还要花朝廷财政以供养。臣以为扩招厢军不是不可以但数量一定要限制,臣以为君实相公所说的三万厢军足矣!”杨绘说道。杨绘在没有进入门下后省之前就是在御史台做监察御史,司马光那个时候还是御史中丞,可以算得上是他的老上司,即便在门下后省自立门户后。杨绘也是如同以往一般尊敬司马光,私下过府拜访的时候还是口称“学生”。

    吴奎上前躬身说道:“臣亦认为君实相公招收三万厢军足矣!”

    王静辉听后脸上没有什么神色显露出来,依旧是站在旁边听所有人地表态。吴奎执掌三司使。是帝国的财政大臣,虽然天下的读书人都有些看不起三司使这个位置,认为在此位者天天开口闭口“言利”实在是有损斯文,但吴奎在这个位置上还算是比较称职的,当然这只是在别人的眼中,在王静辉地眼中吴奎来做财政大臣手段是够了,但基础却是实在差劲,相比之下沈括资历是嫩了些,不过在基本素质上要远胜于吴奎。可惜的是沈括被自己给“征用”了,王安石心中的三司使摇身变成了监天监,这实在是让王安石心中郁闷了好长一阵时间。

    吴奎地想法王静辉非常明白,三司使要想好过就必须手中有钱,自真宗末年开始到英宗继位的时候,三司使是一个令人避之不及的位置──面对日益衰败的帝国财政,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能吏”都会束手无策,想要在这个位置上干出点引人注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