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六十八章 预警(第1/4页)  宋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王静辉不知道在董太师巷王安石家中的这场讨论,不过真的让王安国说中了,由于双方分歧比较大,建立特种兵部队的札子虽然没有被废除,但要想通过也是很困难.不过很快朝廷重臣的目光立刻被王安石给吸引过去了——在皇帝赵顼的强力下,王安石的青苗法和免役法终于获得了中书门下两省的通过,颂布在京畿路、京东两路、两浙路、淮南东路试行。

    对于王安石新法的试行,这对王静辉唯一的好处便是使僵持不下的特种兵部队成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开端——王安石本人和新法派官员是这个计划的,而在文彦博的下保守派官员也是,唯一反对的就是枢密副使郭逵和他参谋部了,到了这个时候以郭逵为首的反对力量就显得过于淡薄了,况且宋朝一直以来的“以文治武”的政治传统也帮了王静辉一把。不过正如王安国所说的那样,特种兵部队的规模不大,先成立有一千人组成的试验性质的军队,以观察其效果如何再决定下一步是裁撤这个军种还是大力发展这个军种。

    依靠王安石来转移视线达成自己的目标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不过这次令王静辉格外的别扭——王安石提出的青苗法条文与历史上的没有什么区别,主要还是在于王静辉在楚州改良青苗法的时候,楚州本是富庶之地,百姓对这样的变革并不需要,效果并不明显,所以王安石并没有采纳王静的改良青苗法条文。更重要的是启动青苗法是需要巨量的朝廷财政做的,朝廷财政虽然已经好转,但每年的盈余不过才刚刚达到八百万贯的水平,用这八百万贯来推行青苗法显然是不够地,唯一的办法清寒是用历史上的挪动常平仓来补救。

    眼见着明年的旱灾就要来袭。这个时候国家财政政策向新法转移,对王静辉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情!不过令他稍感安慰的是自己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大宋皇家海运南线利用船队在返回大宋的时候,已经根据他的需要大量收购粮食,并且高丽这两年丰收,从高丽也进口了不少粮食,所有的粮食都积极地向北方的胶县港口进入大宋,再通过驿道向河北诸路和西北转移,不过这其中的损耗和代价未免太高了些。

    历史上青苗法所引发的争议王静辉对此再清楚不过了。对此解决的方案莫过于将国家放贷变成商人放贷,完全市场调节的手段来进行,虽然他在楚州为此成立地大宋兴国银行,但现在他可不敢提出来——帝国的放贷庄家背后的大老板正是大地主、地方土豪,盘根错节之下终归是朝堂之上的各位大人,若使用国家手段强制压低利率,那可就犯了众怒了。王静辉剩下来的便只有等待,等待王安石的青苗法把这引起朝廷重臣给惹毛了。

    按照这个时代政治上的说法,王安石的青苗法便是“与民争利”,与民间地放贷机构争夺放贷利润,虽然王安石的定价也高达两三成,但与民间放贷机构普遍六七民的利息相比确实低了许多,所谓王安石的青苗法放贷越多,那传统放贷主的利益被侵犯的也就越多——当然这并不包括兴国银行在内。兴国银行的利息一直就是两到三成,而且兴国银行虽然办的比较热闹却从来不将放贷业务在河北诸路推广,大多都放在南方——帝国地官僚大多都出身北方,相比这下南方势力要弱得多,并且朝廷中的大佬默认了兴国银行和自己的势力范围,只要不捞过界就不会受到打击。

    王安石的青苗法必然会破坏这一平衡,青苗法是由国家力量推行的,他可不管你地盘上的地方势力,既得利益地势力受到冲击,那当然不会束手待毙,到那个时候王安石的麻烦也就来了,王静辉不是不想将兴国银行的低息贷款业务推进到北方,但是摄于那些传统势力的大力族,他可不想找这个麻烦。

    “两害权其轻重取其轻!”王静辉喝了一口茶对对面的李管事慢慢的说道:“北方的那些大家庭当然不会喜欢兴国银行深入到他们的地盘上去放贷,不过他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