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一章 乘风(第1/4页)  宋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王静辉从司马光的陋室中回到驸马府自己的书房中已经是深夜了,虽然心中有些别扭,但从效果上看,司马光显然接受了他的建议,把市易法放在西北去试行,至于王安石那头自然有皇帝赵顼来去搞定,这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刚刚回到书房中的王静辉被赵公公告知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来拜访,在驸马府久候了很长的时间,但他外出到司马光那里回来的太晚才错过,过王安国走的时候让赵公公转告王静辉一个消息——《大宋农书》已经编纂完毕,可以交付出版了!

    王安国一直在华英书院来主持书院日常运作,王安国的学问错,虽然达到他哥哥王安石“通达六经”的水平,但论起学问来在这人文荟萃的汴都开封也算是能够排得上号的,他平时也是书院的常驻讲学先生。王安国也确实了得,在他看来在华英书院才是自己最好的地方,原本因为王安石的缘故,皇帝赵顼还要加他为官,但王安国还是拒绝了。

    自治平四年开始,王静辉在当时皇帝赵曙的下,重金召集了全国各个地方的农业方面的人才,聚集在华英书院中齐心合力编纂一部属于宋朝的农书,这是一项颇具纪念的事件——也许在当时的人看来这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但在宋朝统治高层的眼中,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驸马王静辉、王安石和司马光的眼中更是如此。治平五年皇帝赵曙因为身体原因退位,居后为太上皇常驻德寿宫新皇赵顼继位后,皇帝赵顼对于位于华英书院中的《大宋农书》书局关注并没有太上皇赵曙这么关心,但出于对驸马的恩宠,还是一如既往的大力。在人才和参考书籍上给予了大力,但远如司马光和王安石这两位持国给地帮助大。再加上王静辉在此事上令人匪夷所思的固执,促使着《大宋农书》地编写工作一直没有受到干扰,反而在前后共计三千有余的各方面“农学专家”的合力之下,一直保持着高效的工作,终于在熙宁元年腊月完成了全部编纂工作。

    当初就是王静辉上书太上皇赵曙下令编写《大宋农书》的,并且提供了充沛的资金来保障这件事的进行,此时《大宋农书》已经编纂完毕,他心中兴奋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看到天色太晚了。所以赶去华英书院的想法才作罢。第二天一早,王静辉推掉了所有的应酬,并且差人通知王安石和司马光《农书》已经编纂完毕地消息后,便急匆匆的坐上马车赶往汴都郊外的华英书院。

    在《大宋农书》书局设立在华英书院开展实质工作之前,王安国对《大宋农书》并上心,“士农工商”农虽排在前,但那只是形式上的排而已,况且有孔老大善农的先例在前。千百年来士大夫虽然口头上对农很重视,但都是屑与此的,王安国也并例外。过王安国自有其过人之处——在他的眼中。王静辉从来就没有做过毫无意义的事

    情,即便当时看出来,但事情发展下去总会有令人难以想象地效果,做生意如此,在政事上也是如此,尤其是看到王静辉裁汰厢军的手法后,更是坚定移的跟在王静辉地身后。他看到王静辉出任楚州军州事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水利,第二件事便是四处搜罗人才来试种、推广双季稻。这两件事都与农业有关系,再加上“食为天”这几年在大宋各地发生灾害的时候的作为,他认识到粮食对于大宋的重要性。王静辉上书编写农书后,他身为华英书院的实际主事人,更是给设在书院内的农--宜搜小说--局给予了极大的照顾——由于参加农书编写的“农业专家”有很多目识丁两脚粘泥地农民,为了避免书院内部士子学生对他们的歧视,还特意将书局和参与者的住宿安排在书院的一角,免去了一些麻烦。虽然王静辉忙于其他事务。但对于农书的编写十分重视,王安国给王静辉的私人书信中,每次都会忘记写上农书编纂的进度,在编纂完成后更是趁夜来驸马府报信。

    王静辉在王安国的指引下来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