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七章 无谓(第3/4页)  宋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参加这个游戏的资格,第一个被踢出局剩下的几个,王静辉骇然发现都是亲王安石的人,关系上和王安石都是走得非常近。在王安石巨大的光环照耀下,司马光和文彦博这些以后将会是王安石主要的政敌,现在可是急切的盼望王安石能够出来做事,哪里会配合自己的心意来给王安石设置障碍?

    “老天都不帮我,看来还是要用成绩来奠定自己在英宗赵曙父子心目中的地位了!”王静辉回想历史后,才发现大宋的权力中枢必然会被王安石等人占据,就算王安石暂时不出面,以他和韩家于吕家的关系,韩绛和曾公亮肯定会为王安石在皇帝面前延誉,出来主持政事那是迟早的事情。

    大宋治平四年九月,王静辉带着蜀国公主来到楚州城郊外,在这里承载着他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双季稻。在王静辉的眼中,中国的历史便是粮食的历史,只要粮食供应充足,粮价偏低的年代,几乎都是历史上中国最安定的时期。在中国,老百姓可以忍受穷困,但决不能忍受饥饿,所有的王朝都是在饥饿的农民起义军中倒塌的,而想到大宋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要频繁的遭遇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粮食供应的困难再加上无良商人的恶意炒作,使得大宋到处都是揭竿而起的匪盗团伙,每年用作赈灾和招募厢兵的费用都是天价数字。

    王静辉想到自己在楚州这里玩命的给厢军找饭碗,汴都开封那头却在招募厢兵,到头来还是空忙活一场,必须从根源解决决粮食问题才可以在内部稳定大宋的局面。实现真正的控制厢兵日益庞大地数量。使国家地财政进入良性轨道!

    在汴都开封华英书院那里,有上百名这个时代的农学专家正在合力编写大宋最权威地农书。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后续加入进来的人会更多。这是一个长期投资,王静辉为此已经向里面扔进去数万贯资金,并且准备投入更多的资金。而楚州这里是王静辉最能收获短期收益地地方。在年初他就买下了一百顷良田,雇佣大量的农夫在这里进行双季稻的栽培实验。

    在这百顷良田中,王静辉让人从岭南、崖州、广东等地大量购进优秀的稻种,他在这方面知识几乎为零,但好在他有钱,那些耐寒、晚熟的稻种几乎被他一网打尽,按照不同的种类在这里划出专门的区块分别同时试种,准备看那个效果好就从中挑选最合理的双季稻连作搭配。今天便是他在收获前最后一次来视察成果。

    王静辉虽然是从千年以后来的,但他对水稻的了解也仅限于吃,什么品种地稻米在他的眼中都没有什么两样。但在这段日子里,他不时的把试验田的农户种田好手请到知州府给他汇报工作,并且还在恶补这方面的知识。现在除了没有亲自下田耕种外,嘴里面的名词一套一套的,至少糊弄个人没有穿帮的危险了。

    这个时代水稻地栽种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至少是处于这个时代栽种水平的巅峰,光是王静辉听说过的水稻品种就不下二十种,当时他可是听得差点儿下巴砸在脚背上。而且双季稻也早就有人种过。不过是在福建、广东非常温暖的地方罢了。既然有人种过双季稻,王静辉当然不会放过,在五月份的时候就开出丰厚地价码,派人到福建广东那里去请专家,甚至是举家搬迁也在所不惜。这些人也没有让王静辉失望,早稻收获非常喜人。亩产水平能够达到四石(约合240公斤),现在成功与否全看晚稻的收成了。

    一个身材不高还略显偏瘦,但精神非常好的中年汉子,一身粗布麻衣站在王静辉身旁,面对绿色翻滚的稻田不时的向王静辉说着什么,但旁边有个人在那名汉子说完后,又重复一遍说给王静辉听。这种场面是王静辉最窝火的了,中国人之间说话还需要佩带翻译?!没有办法,这个中年汉子是他从福建那里以年薪百贯的价码专门请过来给他种田的,一口福建土话,刚见面的时候,王静辉居然连一句话都没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