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章 身当恩遇恒轻敌(续)(第2/5页)  覆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俨然有无数骑兵,尽数往此处而来!

    说白了,公孙珣不知道该不该信黄盖,也不想猜度这一战背后有什么别的玄机,而且已然决心了结这场旷日持久战事的他,同样不想在别人预定的战场上作战,更不想借着所谓历史知识搞什么战场投机——所以,其人按照贾诩与荀攸的军事建议,甭管黄盖是否诈降,曹操是否设谋于他,忽然率主力骑兵,直接从乌巢泽南面出击,以求截断曹军主力退路,这才是真正的‘万全之策’!

    由于乌桓、匈奴、鲜卑骑兵一时难以补充的缘故,那一战后,燕军大营只剩下大约三万五千骑兵的建制,此时却是于早饭后便倾巢而出,轻易越过已经部分干涸的阴沟渠,来到阴沟东岸的密林地区埋伏。等到曹军来到战场之后,探知了军情的燕军骑兵便再度全军尽出,沿着乌巢泽南岸直扑向东。而数万骑兵甫一越过阴沟东面的树林遮蔽区、来到在平原之上,便远远望见了停驻泽畔的曹军大阵。

    平原之上无遮无蔽,燕军骑兵铺天盖地,大股来袭,曹孟德自然也看的清楚,却是三分惊三分怒,然后居然还有三分喜——惊的自然是燕军出,居然在此处相侯;怒的自然是燕军明明部队数量并不占优,却仗着骑兵锋利不把自己最精锐的三万步卒放在眼里,反而直接冲来;至于喜,自然是因为公孙珣既然出此策,那俨然全军骑兵都可能在此,继而从战略上而言,他为孙策牵扯援兵,或者说做疑兵的大方略,也算是从某种层面上完成了。

    平原之上,步兵对骑兵,肯定是要走的,但一定要有策略的走。而且说实话,曹孟德此番对自己全身而退还是很有自信。

    这是因为此番出击的三万步卒,俱为南军精锐,甲士极多,名将骁士充斥全军,组织性极高;而且,那场血战之后,彻底丢失了大股成建制骑兵的南军,为了应对燕军骑兵,也是多有准备的,大盾、长矛、弓弩,此番三万大军尽是针对骑兵的装备。

    如此准备,未必不能且战且退,成功交替掩护后撤。

    而等到稍微后退十几里,靠近官渡大营时,到时候天一黑,带着轮子的砲车隔着阴沟掩护,外加官渡战场那种刺猬窝,怎么样都好说!

    不过,在这之前,一定要稳住阵型!

    实际上,这些想法虽然复杂,但却早在曹孟德心中有所推演,此时一念既起,其人便当机立断,下令全军八营,各自结阵自保,却又要求从整体上保持有序,互相遮护。

    哪八营?

    刘备麾下大将周泰引三千丹阳兵;

    文聘引五千江夏兵;

    李通引五千汝南兵;

    陈武引三千庐江玄甲;

    徐盛引三千九江素甲;

    最后曹操本镇一万一千众,一分为三,其人自领三千沛、梁甲士和全军残存的两千骑居中,两名副将杜袭、毛阶却各引三千兵往两翼分营!

    八营兵,李通、文聘在东面,曹操与两名副将居中,周泰、陈武、徐盛三将在西,全都是典型的步兵固守方阵,却又显得有些中空,乃是盾毛兵在外,弓弩手居中附后,然后八营兵一起复又大约摆成了一个类似九宫格的大型方阵,正对燕军骑兵。

    不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首当其冲的淮南三将配合默契,那边曹操军令未下,陈武、徐盛便主动在两侧略微向前一了点,而周泰在中间却微微撤后,三将合力设置了一个百余步深的凹阵姿态。

    燕军骑兵疾驰而来,为首者乃是田豫及其所部,而田国让到底年轻气盛,又经历了数月前那一战,不免对南军步卒的野战实力有些看轻……所以其人虽然一眼便猜到了曹军图谋,却依旧下令骑兵不得减速,向前践踏,俨然是觉得对方仓促立阵,必然军阵不稳,又仓促遇袭,军心慌乱,或许可以凭借着骑兵践踏威吓,一冲而溃,以建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