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6节抗令不遵(第2/4页)  攻约梁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差不多的强烈憋屈愤闷感。

    儒教环境培养出来的虚伪浮华娇矜功利“务实”官员就是这样:不比贡献吃苦,只比出身,只攀比待遇。

    每当国家遇难时,官员们首先考虑的不是放下往日争执先团结一致对外,而是先专注更激烈内斗争权,露出儒雅守礼守规矩有序形象掩盖下平常不会有的凶暴残忍疯狂,先更不择手段害死官场竞争对手和“异党”,排除异己,再考虑外。

    至于害死了异己会导致国家势力大损,甚至会严重危及到国家存亡,这个危害是不重要的,很多人甚至根本不在乎。

    无论如何先整垮异己,先解决了老对手,先痛快了再说。

    对外怎么办?

    可以友好妥协,可以割地赔款买和平啊。

    中国这么大,怎么也不会那么容易倒对不对(注:中国一词古代早就有了)。

    当然,若实在不行,倒了也就......倒了吧。再换个主子继续当官就行了。

    中国这么大,无论谁当主子总需要“我们”为他站台和治理......

    宿元景此时身上就是不由自主就自然体现了这一特点。

    这是儒教腐朽王朝官员骨子里的东西,遇到机会就必然发作。

    当然,他更希望的是,赵公廉死了,从此没了这个碍眼的枭雄人物,而辽国也被拼耗得虚弱不堪,无力威胁宋国。

    那样就太好了。

    他就可以什么也不用干,什么也没做,却能功劳巨大,朝廷上下都会对他满意之极。而赵廉死,他自己也大痛快了。

    但是,他的精妙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

    河间府骨干大将老边关们很快还是等同于无视了他的命令,私下紧急串通后一起毅然决然出兵了。

    这根本不是宿元景能控制的事。

    他在边军心里根本没什么威望,至少是威望不高,在军中没有根基,平时示恩拉拢依为臂助的老边关重将到了这个关节头也不是可靠的,他根本就管不住军队。朝廷派来当总部或各部主官副官的那些所谓大将以及太监监军也同样没用。

    包括宿太尉在内,朝廷派来控制河北东路边军的高层都是空降官,在边关没根,又没一个真有军事大才真能打的,都是从京城富贵温柔乡或安全内地抽调来顶上高层的,都是些朝廷眼里出身富贵可靠,会玩权当官却没经历残酷战争磨炼,没外战经验,甚至根本不会打仗的富贵者,在边关纯粹是不接地气的,名为实权掌军高层,实际只是浮在上面的摆设。

    这种高层,老边关平日里恭敬尊重着,心里实际根本瞧不起,而且极度排斥厌恶。

    老子守边喝风吃沙子浴血奋战这么多年,一次次为国为民为家乡父老把命都豁出去了,累功却只混了个微不足道的边军中层,打仗时的骨干送死鬼,海盗之灾创造了机遇,宋国有本事的人都跑了,朝廷无人可用,边关急需有真本事的人镇守,边军需要熟悉的有威望能服众镇得住边军的老边关领导,老子才侥幸熬上了大将,你们这些内地来的人没在边关打过仗,没杀过一个外敌,甚至没吃过一点苦,挂名军伍悠然轻松享受富贵罢了,对边关和辽军实情一无所知,甚至在内地一听辽军之名就想当然的吓得要死要活,凭什么一来就是高层,就压在老子头上对老子指手画脚、颐指气使、吆五喝六的?

    老边关的这种心理是很自然的事。

    尤其让这些老边关反感的是,原本,朝廷只派一个太监为河间府边军监军,代皇帝监控的是宿太尉以及全军主将这样的人物,如今却是边关各大部都有太监在紧盯着老边关的平日言行以及带兵举动。

    朝廷、皇帝不信任老边关也就罢了,这很正常,毕竟宋王朝从立国起最怕的就是军队造反,尤其是在当今遭难朝廷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