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1节誓死要完成的绝命最后一击(第2/4页)  攻约梁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今的老贼蔡京那时却正是革新派骨干兼急先锋,也是在那时积累下了人脉和官场资历。

    革新派注重务实,反对没什么治理经验却中了进士就能当知县,反对入翰林熬几年有了人脉就能就中央要职甚至列朝堂......在革新风潮下,老通判没入翰林而是下了基层当了县丞历练,虽不是县令却分的是离京畿地区极近的好县。期间虽然属于保守派的肮脏无能县令百般刁难打压,老通判两年县丞下来仍然历练了出来并做出了成绩,按考功应该升为上县知县或入中央衙门任职,却赶上司马光上位,神宗面对压力.....缩了,保卫派一时占了上风。那县令没事却有靠山,和老通判积怨,就走关系下绊子.....老通判被一杆子支到了西北县为县令,级别和职都升了,却是面临西夏贼寇的凶险最下县,还美其名曰”忠君爱国,有志有才,特任西北历练成大才建大功日后朝班重用“,就象历朝忽悠那样。

    雄心勃勃正年轻的老通判的官场仕途从此霉运迭起........文曲星君罩着他,可其它管人间富贵的星君无视了他。

    此后,革新派和保卫派的斗争屡有反复,可是那时已经不是革新和保卫的问题了,已形成朝中的激烈党争,双方都忙着为了支持而支持、为了反对而反对,哪管它到底对国对民有没有利。

    双方斗得激情似火,就象斗红了冠子的公鸡一样。

    可无论是哪方上台也没人想起在边关任劳任怨奋力报国的老通判。无论老通判的守边治理功绩、能力和节操多出众,也无人看到。朝中没人注意。都没工夫,都不屑下视......

    老通判在西北一干就是十年,神宗死了,有为的英宗短命也死了.....其间只是西北任职地不同的险恶县县令而已。

    十年后,道君赵佶朝,似乎朝廷终于突然发现了这么个忠君爱国铁骨铮铮气节高尚年轻有为的基层好官一样,老通判终于离开了西北险地,却又去了河北西路边关当县令,去所谓享受宋辽和平的边关继续承受辽贼年年犯边打草谷的凶险。

    朝中注意到他的官员如此调派,显然肚子里在你既然如此忠义有节,如此能吃苦能忍受委屈,又如此能干而年轻,那就继续在边地做贡献吧。如此也是于国于民皆有利。若是命歹,死在边关,那是你命不好,命中无大富贵运,不能怨别人。若是命大就是没死在边关,那更好,以后再......谁叫你是地主出身,家有钱却不懂人情世故不肯上下打点走通关系只知闷头傻干呢........不是官心狠,也不是官卑鄙,边关总得有人去奉献牺牲。孝敬官和官近的总得照顾一二......

    老通判又在河北西路待了八年。

    期间,沧赵家族突然崛起,陷入麻木僵硬的大宋社会就象屁股被猛踹了一脚一样猛然前窜进入发展快车道,国家日益富裕,似乎大宋王朝得天宠幸要奋起,要灭掉困扰大宋这么多年的西夏强,要打败辽国一雪国耻民恨,会光明远大国运长久了,朝廷却越发日益腐朽。

    西军开始糜烂。就不是精锐强军的北军就更不用了。

    河北西路诸州府和边军烂到边关某地在抗辽守塞打仗,紧要关头正缺武器和粮食支援,急需要周边官府和边军运粮增兵相助,可是,好不容易组织动员起来了,却总在半路出事,几个不知是辽军还是辽民的游哨散骑一出现就常常能把数百上千的官兵吓坏了丢下押送的武器粮食就散了,带队的文武官回去理直气壮汇报非是卑职无能不尽心,实在是遭遇大队辽骑截击.......打不过,没奈何......

    国难需干臣。

    危难时方显好男儿色。

    每当这个时候,边关大员就能想起老通判了,急令老通判组织县力量运粮押武器增援边塞。老通判也不知是命大还是能力太高,每次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