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51节权大就是任性(第2/4页)  攻约梁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胸怀也能理解接受,也要做出表率,要和朝廷共度难关,竖立个榜样给天下人

    他针对赵公廉,有意不封赏清州,还想要重视爱国名节的赵公廉自己主动担起没有封赏的责任,让清州文武和将士只怨恨赵公廉,不怪朝廷和君王寡恩无情。

    赵佶很聪明,并且自负帝王心术,觉得吃定了赵公廉。

    但,他加封郑居中的旨意却被宰相们否决了。

    大宋实行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点在圣旨上就得到具体体现。

    皇帝所下圣旨,经过宰相和相关权力机构的认可并加盖印章,这才算朝廷的正式旨意,否则只能算中旨,是皇帝的私心或乱命,效力大减甚至无效。接旨的官员也有权拒绝接旨办事。

    蔡京白时中张邦昌等宰相驳了皇帝的旨意,自然不是反对高阳关路恢复旧制,不是禁止剥夺军权维护赵公廉。

    他们巴不得赵公廉活活气死。

    但他们都清楚,此时不是寒了赵公廉的心的时候,更不是弄死这颗眼中钉的时机。

    反正皇帝已经记恨上了,赵公廉灭门只是时间问题,最起码仕途完了,再也不会是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官场最大障碍,目前还有大用,镇守沧北需要他,那干脆大度点先放赵公廉一马,稳住赵公廉,彻底利用完再配合皇帝收拾不迟。

    大山一样堵在心头的沧赵家族终于倒大霉了,太厉害的文成侯要完蛋了,诸贼都欢欣鼓舞,自内心的亢奋。

    满朝大小官僚也多是幸灾乐祸,沧赵终于要倒了,感觉真痛快,扬眉吐气。

    都盼着到时候,皇帝最好是狠点直接弄死赵公廉。否则,赵公廉活着就会显得满朝文武都是蠢蛋似的,太让人窝心。

    但,皇帝那道旨意,消息传出去后却吓着了众官员。

    郑居中是个什么货色?

    皇帝当郑居中是知情识趣忠心耿耿又文武全才的卓越大才,据说想提拔为总理全军的枢密使。

    满朝官员心里有数,不否认郑居中写的锦绣花样文章好,确实有文才,但说到底不过是个吟风弄月呷酒嫖伎陪皇帝娱乐凑趣的老官僚文人,在朝堂当高官务虚放嘴炮,这不是问题,而且是把好手,但执政地方务实那就是平庸之辈了。

    这么个根本不接地气的老文人高级官僚连区区沧州府都搞不好,这才几天就把个富裕兴盛充满无穷活力的好地方搞得一塌糊涂,此灾生,沧州更彻底成了无法恢复兴盛旧貌的烂摊子,文治都不行,皇帝还要他执掌高阳关路武事?

    这怎么急着作死的节奏啊!

    怕河北的情况还不够糟糕?怕宋室江山不倒?

    若郑居中真当了高阳关路观察使。河间府已经瘫痪了,边关兵力寥寥岌岌可危,情况已经糟得不能再糟,郑居中上台必然要显示才华加强掌控而自负地瞎搞一气,再拆了文成侯精心建立起来的沧北防御,重新布局,那河北就彻底完了。

    由郑居中坐镇河北东路,河间府就会和沧州一样成了官员丧命的凶地,辽军想来就来,想打就打,就算占地不走,河北的文武官员也只能干瞪眼,连郑居中自己都坐在火山刀尖上说死就死在辽军刀下了,谁敢去补缺当河间府的官?

    那等同于找死。

    有可能被选中去填补河间府的官员,无论大小无不畏惧到胆战心惊。

    拔几级也决不去。

    皇帝若强迫。那,宁可辞官回家吃自己也决不干。

    而蔡京这几个宰相,虽然被人们骂为国贼,但他们却把自己视为忠君爱国名臣要员,不屑于草民的评价指责。

    耍权,那是官场规则下的必然行为。

    贪污腐化,那是朝廷大员应得的高待遇。

    皇帝赵佶不知道他们耍权贪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