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机构(第2/3页)  大魏王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子先在东藩耗尽心血精力,最终还是一个失败。

    如果徐子先太过锐意进取,最终弄的崇德天子忍无可忍,怕是会触发不可测的后果了。

    “我们的核心就不叫政事堂中省了……”徐子先沉吟着道:“过往古称也用不得,新起名目,就叫秘阁好了。秘阁之首,为秘阁左辅,副手便是右辅,下设枢机房,掌枢机,文,档案,军令布达等。再设吏房,掌侯府下官吏档案,任免迁传诸务。并设学房,刑房,兵房,工商房,税务审计房,凡侯府诸务,皆由秘阁佐辅于我施行。”

    众人皆是会意了,秘阁其实是变换名目的中省,政事堂。

    但与中堂不同的就是,看起来侯府更重视工商税务等务,专门设了一房,并没有礼部和户部的对应,应该是在现阶段并不需要。

    但审计房和学房,却是不知道何意?

    孔和是直率的人,当下不懂便问,拱手向徐子先请教。

    “学房是我打算将海学,兵学和农学,工学,商学,算学,还有正学都囊括一处,因材施教。由侯府出钱出力,设小学部,中学部两部,凡有志于学,愿意令子弟读的,都可以入小学部,可以学做水手,军人,可以学技术,咱们各个工厂优先录用,也能学算学,商学,出师之后到咱们自己的商行当伙计,学制从一年到三年不等,伙食全包,学费也是全免,但优先要给咱们立契签押,学成之后,需得给咱们南安侯府效力三年到五年不等。中学部就是深造了,比如学水师海战的,从小学到中学需得五年左右,出师之后,直接授给从九品武职,学工商算学的,可以直接当掌柜。想从正途出身的,由得他自己去考秀才,举人,考中进士也是替国家栽培出好人才来,我们并不亏。”

    “君侯的意思,是要大兴学校了?”

    “是的。”徐子先坦然承认道:“我们地处荒僻外海,如果只搞个院,学院,任个山长,怕是吸引不到有名望的人到东藩来。只有成立学房,有教无类,将岛上所有的少年蒙童和三十以下有志于学的,统统纳入学校之内,这样的话,才有可能将名士引来,我东藩才会继续陆续吸引人才……”

    这算是一个相当大的决断,徐子先事前也没有和众人商议,但和设秘阁并各房的决断一样,这个决定不会有人反对。

    对侯府内部的人来说,到东藩之前都是心有疑虑,会考虑再三,甚至到现在还没有接来家属的也是很多。

    这样的前提下,怎么吸引更多的才智之士前来,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方少群目光闪烁,他只是提醒了南安侯要吸引吴时中前来,倒是没有想到,一夜之间,徐子先就做出了这么大的决断。

    有教无类,由小至大,整个东藩将建几十座大小学堂,无偿免费给所有向学者提供学习的场地和教师,提供教材,食宿,这毫无疑问会使整个东藩再无一个文盲。

    这也是大魏太祖开国时曾经的设想,后来因为国力不足,也因为后继者没有这方面的决心,导致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搁浅下来。

    就算这样,大魏的识字率也远超前朝,如果一直施行太祖的计划,不说百分之百人人识字,但做到大部份人识字还是相当可能。

    如果南安侯府能做成这件事,对很多大儒,名士,包括才智之士,都会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南安侯雄心勃勃,并且做事遵循太祖之道,不吝惜钱财,徐子先和南安侯府的形象将会有一个明显的拔高。

    当然,这个计划也是耗资巨大……到年底东藩岛上会超过十万人,幼、童和有意入学的可能有几千人,学校要雇佣大量的教师,购买大量的教材,耗费钱财初始就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此后一年最少得花费几万贯。

    这个投入,在现在的南安侯府来说,将会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