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四十二章 光阴(第2/5页)  楚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垦、堤坝、道路等基础工程设施建设,在此过程中给予相应的钱粮,或者直接折算成相应的耕地田亩及屋舍作为报酬,以此取代直接的赈济,这是韩谦早年从叙州开始,就一贯推行的以工代赈的模式。

    不过,这背后依赖于雄厚钱粮的支撑。

    所谓的钱粮,除了中枢直接拔给荥阳地方的工造款外,大梁第一储蓄局也于年底之前,于荥阳设立分司,并由第一储蓄局牵头组建荥阳府储蓄局,共同筹措钱款,以低息借贷的形式,支持地方恢复生产。

    像荥阳应募入伍的每一名兵卒,其家小除了能直接分得十五亩水旱地外,还可以最多从储蓄局低息借贷二十缗钱,以供购买农具、种子、耕牛、口粮、修缮屋舍之用。

    一个赤贫无地民户,只要家中能有一名丁壮应募,家小的生计也就能维持下来。

    即便不应募,以募工参与府县乡司的基础工程设施建设,除了其本人食宿能得到保障外,成年男丁一日还能得三斤粳米作为工钱,健壮妇女一日的工钱则为两斤粳米,也基本能解决其家小一天的温饱。

    除荥阳驻军开销外,将中枢拨付及储蓄局工程款借贷计划在内,荥阳府太和四年计划用于水利、道路及城池、农田开垦修造的预算,就高达三十万缗钱。

    在没能收复贾鲁河以东的武陟等地之前,禹河南岸大堤决口注定无法合龙,而单独从西侧着手堆土围水,也注定要承受更大的水流冲击,修堤的难度也相当苛刻。

    在着手修填大堤之前,韩东虎组织军民从嵩山东麓开采大量的石料,用于加固大堤的外侧。

    就是这样,赶在五月之前禹河汛期来临之前,荥阳军民利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将垮塌的大堤从西往东修复五里有余,将决口往东缩短不到千步。

    而决口的西侧更是用长青石及石泥砌出一座长五十米、高四米、底座厚十米的石坝,以抵挡决口处涡流的冲击。

    花费如此代价,效果自然也是极为明显。

    五月中旬,新一季的禹河汛期来临,大水汹汹而来,决口以东的残堤,受到严峻而残酷的考验,六月上旬前朝中期修于贾鲁河口、衔接禹河的水闸,连同左右的残堤,一并被大

    水冲垮,导致逾一半的禹河大水,直接泄入贾鲁河以及贾鲁河以东的武陟县境内,使得汴梁城以西、以南皆成汪洋大海。

    东梁军修建于贾鲁河东岸的十一座营寨随之被冲毁。

    赵无忌组织军民,于长葛西南的颍水浅滩修造的分水堰更是早在四月中旬就完工,并在分水堰上游河道里,凿沉一批载满砂石的舟船,除了保护分水堰外,更是进一步收缩沿颍水往南的行洪水量。

    长葛分水堰这时候发挥出预想中的作用,迫使大量的洪水,更多的往对岸涌去,通过汴梁与鄢陵之间的低洼区,浸入涡水。

    此事对涡水沿岸的影响有多大,暂时还难有准确的估算,但颍水西岸在这个夏秋季的洪泛区面积大为缩减,临淮以西的淮河水位比往年也大为降低。

    林海峥、杨钦他们于今年暮春之前,组织军民,在寿春南侧行洪带之内,开挖的行洪干渠,也成功经受住考验——仅新堤、旧堤之间腾出长逾六十里、宽七八里到十数里不等的肥沃土地,就为寿春府新增加十五万多亩的丰产粮田。

    太和四年转眼而过。

    朱让、徐明珍、司马潭为在豫东及齐鲁、徐泗等地维持总数高达二十万人众的兵备,又要在汴京以西、以南及涡水两岸、淮河及洪泽浦北岸修造大量的城寨防垒,只能是对地方百般盘剥。

    涡水、泗水两岸,夏秋时相继大灾,洪水在数百里方圆的河淮平原肆意泛流,总计近两百万缗的镀铜铁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东梁军控制的地域,进一步摧毁其脆弱的商贸经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